[编辑·于蕾][采访、文·王子居][设计·孔晓鹏][摄影·贾树森]
刘东华的名字在中国财经传媒界,是一个带有传奇性的标志。他怀揣政治家的梦想走进新闻系,却阴差阳错进入中国经济第一线,成为中国第一商界杂志《中国企业家》和中国企业家俱乐部的掌门人;他与中国企业家群体一起成长,成为中国民营企业家的知己和代言人,创造了中国财经界很多个第一。接近知天命之年,他毅然转身离开效力20 多年的体制内平台,开创他自己的理想王国——正和岛。
“我是一个真正的理想主义者,骨子里有创业者的基因。”刘东华说,“原来我们很骄傲,觉得自己生产思想和精神产品,在创造最大的价值。但是后来发现,哪怕你创造了天大的价值,如果没有实现也是无意义的,甚至是悲剧。而这个价值实现的方式就是让市场承认,让市场买单。”这位言语铿锵、行动张扬的理想主义者,将用自己的后半生践行一直以来尚未实现的梦想。他说:“创造价值和实现价值是两回事。我坚信,只要你能创造出被这个社会所承认的价值,就一定能找到一种方式,把你的价值实现出来。”
刘东华那一份自信和骄傲
“真正的理想主义者必须拥有吃透现实的能力”
“我多么希望世界上有个小岛,上面居住的全是智慧又善良的人们。”这是爱因斯坦曾经说过的名言,当刘东华读到这句话时,觉得这仿佛就是为“正和岛”而特制的座右铭—正和岛,这个带有某种理想主义色彩的名字,它几乎寄托着刘东华所有的事业梦想和人生理想。
正和岛听起来有点像海市蜃楼。当刘东华把自己的创业理想告诉柳传志的时候,老柳淡淡说了句:“东华啊,你是不是太理想主义了?”刘东华立刻回答说,“真正的理想主义者一定是最善于吃透现实的,否则他今天都活不下去,明天再好跟他有什么关系?”。刘东华琢磨互联网,并不是一天两天了。十几年前,当互联网刚刚兴起、传统媒体尚存骄傲时,刘东华曾和张朝阳讨论,内容和渠道到底谁应该是王,在当时这是一个很热门的话题。“当时我们代表内容,代表价值理性,他们代表渠道,代表工具理性。当时我就说,就看中国的传媒改革什么时候来,如果早一点来的话,我非常有信心整合你们。”回忆起当时的情境,刘东华还能感受到那一份自信和骄傲。“当时我至少是有这个雄心吧,而且内容为王的逻辑是成立的。但如果你总是被捆着,而互联网可以吃百家饭,穿千家衣。后来综合来看,传统媒体确实已经一步步走到这个价值链的低端了,而互联网则处在价值链的高端,而且有行动力,能对结果负责。”“如果没有体制限制的话,我的所有梦想都可以努力在《中国企业家》的地基上实现。”刘东华说,“但这又是我的一个庆幸,如果我不离开《中国企业家》,或者等待改制,我依然在《中国企业家》的盘子上做这件事,也有可能成功,但我自己没有那么大的调整,我肯定还是用原来的逻辑去干这件新事。所以我彻底离开,就可以用一个全新的思维方式去做这件事。”这可能是刘东华最终决定离开传统媒体、自创门户的现实原因。
“正和岛只是个名字,但这个事我是从1999 年就开始想了,原来是两句话—第一、通过互联网建立并经营标准,第二、推动这个世界成为一个互利共赢的世界,推动商业生态的持续优化。”许多人听不懂,于是刘东华做一个简单的比喻:“互联网等于发了一场洪水,把原来的江河湖海都填平了,产生各种标准、主流和权威的信息边界都消失了。但是,互联网时代不是不需要标准和主流、不需要权威了,而是更需要了。就像在一个滥情的年代,不是不需要爱情了,爱情是变得更珍贵、更稀缺了。所以在互联网时代,在一个信息更对称的环境下,重建规则和标准、秩序和权威就更加重要,也更加困难了。”他说,“我们要做的事情必须从高端人群开始,好在这么多年来,我们就是做这个的。”刘东华总结出正和岛产生的四大背景和依据—在互联网时代,信息过剩之后,最稀缺的是时间;关系过剩以后,最稀缺的是信任;数据过剩之后,最稀缺的是安全;而现在价值也过剩之后,最稀缺的是生命的长度。正和岛到底是做什么的?简单的说这是一个高端的网络社交平台,在这里可以实现会员的交流沟通,信息分享,休闲娱乐,甚至完成商业活动。当有人问到“正和岛是做房地产的么?”,刘东华回答说,“正和岛不盖房子,但正和岛可以卖地。中国古人说‘千金买宅,万金买邻’,在正和岛上,企业家之间可以真正做到‘天涯若比邻’。大家能在一起互换思想礼物,一起分享有价值的东西,互相提建议和满足彼此的需求。在这个基础之上,要建立一个线上永不落幕的达沃斯,永不落幕的企业家沙龙。”更简单一点的说法是,这是企业家们自己的Facebook,或者说,这是一个线上的“中国企业家俱乐部”。然而,这个拥有互联网形态的产品,在特征与形式上却与传统互联网完全反其道而行之。即“会员制,实名制,收费制,邀请制。”正和岛的准入门槛很高,“互联网没有门槛,他偏弄一门槛;互联网没有边界,他弄偏一边界,互联网都是免费的,他偏弄一收费。”面对人们对刘东华不懂互联网的质疑,刘东华说,“我们不是反其道而行,我们只是上一个台阶而已。正和岛在业务模式和商业模式上已经走到了互联网的更高级的形态。”当初刘东华创立中国企业家俱乐部,就有人担心说:你把这么多重量级的人物聚在一起,你不担心我党有什么想法么?刘东华说,我是我党的好学生,做的全是我党最希望我们做的事情,只帮忙不添乱。后来中国企业家俱乐部除了理念和要求什么都没有,却把门票定在百万,而企业家们相信他,该来的都来了。
“因为大家知道,这么多年来你把要做的事都做成了。”刘东华说。“企业家非常现实,如果他觉得你这个人只是想法还不错,但是要做的事情不靠谱,听完了他会说:‘嗯,想法不错精神可嘉,但是我还有事,先走一步了……’哈哈。”事实上,正和岛不仅仅是一个理想家园,更是一个拥有全新商业模式的企业,并且刘东华相信这个商业前景在逻辑上是“非常惊人的”,“正和岛一定能走到价值链的更高端,成为中国商界第一高端人脉与价值分享平台。”当刘东华说出正和岛的理想时,包括柳传志,张瑞敏,王石等一大批企业家都送来了他们的祝福。如今的“正和岛”首轮融资就有亿元左右的现金,超过20 位的投资人几乎全部是重量级的企业和企业家。“一定有人是因为友情和信任而支持你的,但如果你的逻辑不对也不行。”刘东华说。“将来正和岛的硬性门槛会逐渐降低,但我们坚持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不会改变。”今年6 月1 日,“正和岛”正式上线以后,主要产品和服务终于全部落地了,线上的反应让刘东华颇为兴奋,他觉得一切正印证着自己的逻辑,并且比原先的设想更加清晰。“还没有正式开门的时候,正和岛的会员就已经有1000 多人,其中800 多人是付费会员,200 多人是专家学者意见领袖,不用掏钱的。”刘东华解释说,“在正和岛有两种会员,一种是狮子,绿色岛民,企业家,他们是掌控现实世界对结果负责的;一种是鹰,蓝色岛民,他们靠智慧靠判断力,为大家指路。狮子有能力但不会飞,如果洪水来了,能淹死狮子,但淹不死鹰,鹰有翅膀、看得远,可以给你指路。所以正和岛是让顶尖的思想力和顶尖的行动力相融合。”让他感到惊喜的是,现在线上最活跃的大部分是自己原来并不熟悉的人。“他们主动发起活动,提出要求,你突然发现,这个岛并不是团队的,而是真正属于岛民的。你真正看到了这个产品的反馈和互动,你看到了这个岛内生的力量和成长。”
他几乎达到了可以达到的最高高度
一切从创造价值开始曾经有15 年,他的名字与《中国企业家》杂志息息相关。15 年间,他奠定了《中国企业家》在传媒界的地位,创办了中国企业家俱乐部,举办了一系列有影响力的论坛和活动,和诸多商界大佬成为至交。为此,有人把《中国企业家》比喻成中国的《福布斯》,而刘东华则是这一切改变的缔造者。
当坊间传出刘东华辞职创业的新闻时,商界和传媒界都吓了一跳,尽管了解他的人明白,他迟早会有跳脱出体制的这一天。“其实我一直做的就是创业者的事,”终于离开成就他20 多年事业的传媒平台,成为一名创业者的时候,刘东华这样总结自己。上个世纪80 年代,刘东华在河北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回到家乡的一家报纸当记者。“我从小就是个理想主义者,那时候最大的理想就是成为政治家,可以改变和改善这个国家和社会。”四年后刘东华考入了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新闻系,这是专门为《人民日报》培养人才的机构,上课就在人民日报大院里,而刘东华的导师就是当时《人民日报》评论部主任。和所有的媒体人一样,当时刘东华的最高理想就是进入《人民日报》,把自己写的评论刊登在头版。遗憾的是,他在1990 年毕业,那一批学生没有能留在《人民日报》。导师出面帮助找工作,刘东华被分配到了《经济日报》评论部,阴差阳错地进入了随后中国最活跃的经济领域的第一线。
“好像因祸得福,改革开放恰恰要搞市场经济,”回忆起这个阴差阳错,刘东华颇有感慨:“我原来对经济一点都不感兴趣,也没什么概念,到了《经济日报》以后天天受熏染,慢慢地才熏出一些感觉来。”1992 年邓小平南方谈话之后,在领导支持下刘东华创办了经济日报的“民营经济专版”—之后他才慢慢发现,民营经济才是支持中国经济的真正核心力量,而企业家精神则是市场经济的灵魂。从此,也开始了他和中国民营企业、民营企业家之间近20 年的不解之缘。“我身体里的DNA 就是喜欢想事,比较喜欢折腾事。”刘东华说。在《经济日报》工作时,因为讨厌早上堵车,刘东华每天总是早早来到单位,开始做各种计划和策划。“民营经济专版”之后,刘东华曾想办一张为民营经济服务的报纸,但是没有成功。有趣的是,当时国家正在申办奥运,于是刘东华写了一个完整的关于2000 年奥运会的申办方案。“当时报社的领导很重视,批示‘这是一个重大的策划’,然后编委会批了一圈觉得很好,最后跟奥组委沟通,奥组委说,这个事国家有统一部署,你们不要瞎掺和。”上世纪90 年代初,刘东华的一个个奇思妙想,就这样或部分实现、或被迫熄灭了,直至后来他到了《中国企业家》杂志,开始有了实现自己想法的现实平台。而当时的《中国企业家》的确“混乱到让人望而生畏”,“1996 年的7月份,那天清晨4 点多就起来了,当我知道可以进入《中国企业家》的时候,我在中国农科院的小花园里走来走去,我依然可以记起当时我想做的那些事,”当时33 岁的刘东华得以有机会进入这样一个局级单位,并抓住了这个机会,敢说敢做的刘东华很快便将《中国企业家》做的风生水起。“一个媒体的灵魂是什么?是价值观,是你到底追求什么。”刘东华说。所以《中国企业家》一开始的口号就是:“一本可能改变你命运的杂志。”“我们觉得我们做好了是可以影响企业家的命运的,让他们避免失败,持续成功。”谈及当初的这一设想,刘东华觉得已经初步实现了。
有人说在《中国企业家》的平台上,刘东华给自己的职业生涯画上了完美的句号,他几乎达到了可以达到的最高高度。然而刘东华在一次接受记者采访时,却这样表述:“我在《中国企业家》这十几年中所做的,还不到我想做的百分之一、我能做的十分之一。在我离开的时候,最初的想法我只做了一点点。”回忆起当年的激情与梦想,刘东华如是说。“慢慢的我才发现,我是个天生的创业者。如果看到一些机会、一些前景、一些逻辑,就必须去做。如果不通过自己的努力把它变成现实,我就很难受。同时,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总是可以找到一个向上发展的空间和逻辑。”他说,“刚到《中国企业家》时觉得就像下了十八层地狱,然后一层一层往上爬,后来你发现这是个积累的阶段、打地基的阶段,地基打得越深越牢,未来的事业才能越高越远。我觉得我人生的前半段在努力为别人的事业添砖加瓦,而我人生的后半段是很多人在为我的理想添砖加瓦。”谈及刘东华的这一次华丽转身,对于他本人来说并没有太多心态上的变化,他只是朝着他原来的梦想,继续走下去。
祝福他的人生开始了又一段美妙征程
“我是给企业家提要求的人。”
有人会提起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是《中国企业家》的刘东华,做了把中国最具影响力的企业家聚在一起的事情,并且让他们乐此不疲?刘东华可能是最了解中国企业家群体的一个人。脱去媒体人的外衣,刘东华和许多商界大佬都是私下的朋友和至交,20 多年的传媒经历留给他的最大一笔财富,就是人脉。
刘东华曾经造访过《财富》杂志的主编,至今让刘东华难以忘记的,是那位主编曾经带点自嘲地说:“如果我今天离开《财富》杂志的这个位置,他们明天就会把我的名片扔掉。”而让刘东华自信和骄傲的是,当他离开传统媒体的那一天,他和那些交换过人生经验的企业家们依然是诚挚的朋友。曾经在一次活动中,当刘东华走近招商银行行长马蔚华时,老马向他介绍站在自己身旁的人:“这一位是我的好朋友。”“那我呢?”刘东华接着逗趣地问老马。“东华是自己人。”马蔚华笑着对他的朋友们这样说。什么人算是“自己人”? 这从另一个角度印证了刘东华和企业家们的关系。“自己人首先在精神前提上是一致的,你懂他,很多事不用解释,自己人说话毫不客气。”刘东华说。大约20 多年前,刘东华和企业家们的交往正式开始。那时身为《经济日报》评论员的刘东华写了一篇评论大邱庄的文章,刊登在报纸头版,第二天,禹作敏便打来电话要找刘东华“聊一聊”—从一开始,刘东华便把自己放在一个平等的,甚至更高的位置上去和企业家们进行交流。但真正让刘东华和企业家走在一起的,则是他不断在发掘和唤醒企业家的精神和价值观。
当时,刘东华提出了一系列的理念,比如:“国力的较量在于企业,企业的较量在于企业家,企业家的较量在于胆识、见识、学识,悟性、韧性、理性。”“只有造就强大的企业,才能造就强大的中国”等等。这些理念在当时,确确实实打动和带动了一批企业家突破自我、更进一步。现在再看这些理念,似乎已经被广为接受了,但在当时提出这样的观念,在许多人看来是骇世惊俗的—你这样要求企业和企业家,那么你把政治家置于何地呢?“我们后来面对政府官员的时候说,其实政治家在做更伟大的事情,企业再了不起,企业家再了不起,他最多可以成为一棵参天大树,而政治家是改善土壤、改善环境、改善气候,伟大的政治家是干这个的。如果没有邓小平这样的伟大政治家,哪会有中国的企业和企业家的崛起啊?所以,每当出现了一个伟大的政治家,你们这些有生命力的英雄才有机会玩命地成长。”刘东华说,“我是给企业家提要求的人。而且我常常一针见血、不留情面。我说过‘真正的企业家都是自愿被社会驱使的驴子,每一个成功的企业家内心都结满了厚厚的茧子。’我曾经做过的最重要的事,就是让中国社会了解、理解和尊重企业家群体,因为中国社会远远没有做好接受企业家这个人群的心理准备。因为我们的传统思想和正统文化一直是排斥商人的。如果说在战争年代,将军是最让人尊重的人,那么在市场经济年代,企业家就是最让人尊重的人群。而且比较欧美一些发达国家的原始积累阶段,我敢说,中国的企业家是最干净的。”曾有媒体评价刘东华“天然的就和企业家有亲近的感觉”,实际上,刘东华更是从内心深处了解和欣赏这些企业家,尽管他的言辞经常是尖锐和激烈的。
“我们就是从灵魂,从内心深处开始,让这些企业家觉得,这个世界还真有懂我们的。他们觉得你太懂他了,你把他深以为自己就应该拥有的那种特性,给明确地说出来了,而他自己原来并不清晰。”“因为企业家们的起点不一样。有人奋斗一个阶段,一开始的理想满足了,如果这时候没有更高的精神追求或者使命感来驱动,他就觉得没动力了,奋斗没有意义了。很多企业家,尤其是中小企业家,一见到我和我的的团队就觉得像亲人一样,说是我们给了他不断的往前走的动力。如果按照出发时的那种只想多赚钱的想法,有人似乎早就可以过着吃喝玩乐或者吃喝嫖赌的生活,然后就会被时代淘汰了。实际上,每个人内心都有更高的追求,只不过是没有人做榜样,或者说没有人加以引导或唤醒。”总结中国企业家的特征,刘东华总是一针见血。“如果你没有更高的追求的话,成功之后的任何一个陷阱,都可能让你陷进去爬不出来,或者你不想爬出来。所以《中国企业家》当时对这个群体最大的价值,就是能带给他们持续往前走的动力,让他超越自己一开始的梦想,不断给出一个更高的追求。”形而上的价值观的引领,形而下的具体商业资讯、案例的推出,再加上俱乐部形式的交流合作,《中国企业家》和中国企业家俱乐部牢牢地把中国最有影响力的企业家们聚在了一起。然而15 年之后,刘东华毅然放弃了《中国企业家》杂志。不是没有感情,而是因为他在这个平台上已经不能再做更多的事了。刘东华说:过去,曾经是他帮助这些企业家,而现在,他发现自己身后站了一群巨人。从1992 年初创办民营经济专版到2012 年独立创业,刘东华一直在用自己的行动力实践着梦想。作为旁观者,我们看到他在体制内的20 多年如鱼得水,但是一转身就可以成为一名意气风发的创业者—我们在钦佩他的勇气的同时,也祝福他的人生开始了又一段美妙征程。
审美终于有一回是正常的了。最爱举办... <详情>
超高的《五十度灰2》2月13日在北美上映... <详情>
减肥,有能力的人都会去选择,里面的...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