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为什么TVB的女人,都不好惹?
作者:彬彬有理
最近几年,港风仿妆大热。
无数女明星以致敬之名,频频还原昔日港星们的妆容造型;也有太多美妆博主们拆解和模仿港风元素,凭此圈粉无数。
在过去繁荣的黄金时代,作为亚洲四小龙之一的香港在文娱经济各项,一直是远远走在前面的,香港文化独占亚洲鳌头。
而当年正值青春,风华绝代的香港女明星更是群星荟萃,站在审美和意识均超前的时代浪潮巅峰。
是啊,昔日繁花似锦,烈火烹油。
极盛的事物和景象引发追随,真的太正常了。
香港文化不仅带领了整个时期的潮流,它先锋的观念更是给当时的内地种下一颗启蒙的种子。
“不必装蠢,做女人
不应甘心去做花樽。”
最近豆瓣上有这样一个热帖引发许多网友跟帖,探讨起这样一个话题:
TVB职场剧里的独立女性,到底改变了多少人?
80后,90后这两代人年轻时候,正值港台文化最繁盛的时期。
香港强势输出的,是以TVB为首的精英职场文化:彰显的是逐利且快节奏的都市生活,提倡个体的拼搏,独立,敬业。
而台湾,则以苦情琼瑶剧和小言恋爱剧为主,通篇都是千回百转的狗血桥段,为爱情寻死寻活。
人是环境的产物,我们脑海中的观念大多源于生活里的耳濡目染。
作为一个“珍珠都無咁真”的24K纯正广东人,由于地理位置的优势,我的童年和青春期是泡在港剧中长大的。
小时候电视上的翡翠台,本港台,轮番播放如今已成经典的影视剧,承包了只有暑期才能追剧的我所有的快乐。
如今在脑海里粗略地搜寻,盘旋在记忆里的,一是金庸黄易的武侠剧:仗剑走天涯的江湖儿女,为国为民的侠之大者,整体大都豪迈,壮阔;
其次,则是TVB的职场剧:高楼林立的国际都市,闪烁寒光的高级写字楼,各行各业,各司其职的职场精英,他们独立自强,骄矜自傲。
如果要问我,在信息闭塞,物质匮乏,还不够富裕的90s年代,看了那么多港剧到底有什么意义,我大概会这样回答——开了眼。
繁华的城市是这个样子的,港府的职场丽人能这样活,他们的衣食住行,言谈举止,处事方式,为观众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
人的思维总是比实践先一步抵达,迷茫的底层原因是不知道自己要去哪里,不知道要去哪里的原因是:不知道这世上有哪些路可选择。
如同评论区中晒出的留言是这样说的:“有一半的做人方式和价值观,是从港剧学来的。”
港剧让无数的小女孩知道,原来女人有那么多种活法儿:
女人可以做任何一种职业:律师、督察、法官、警察、飞行员、消防员、谈判专家、心理学家……但凡男人能做的岗位,女人都可以,甚至能做得更好,成为他们的上司;
女人可以经济独立,不依附丈夫存活,可以赚得比老公多;
女人可以选择同性爱人,可以为了追求真爱等到大龄,也可以终身不婚……
向来被视作女人小心眼,喜欢搞内斗,挖墙脚的刻板印象之外,港剧呈现出了截然不同的,互帮互助的同性友谊,也令无数人为之改观。
港剧中的职业女性从来没有“把贞操看得大过天”的女德思想,和忍辱负重的“娘道精神”。她们杀伐果决,有恩报恩有仇报仇,寻求应有的公义;
她们很少恋爱脑,深知在寻求一段关系之前,必须先实现个人价值,在理想和爱情面前往往坚持自我。
港剧里的职业女性,不甘于只成为成功男人背后的女人,不把结婚当做毕生夙愿。
她们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她们要在社会上留下自己的名字,而不是成为某某人的妻子,某某人的母亲。
很多人甚至因为《鉴证实录》、《陀枪师姐》、《妙手仁心》、《法证先锋》、《冲上云霄》……等等经典职业剧中,得到人生方向的启蒙,带动了整个医生、司法、警察等整个行业的报考率。
“小时候喜欢看香港律政题材电视剧,后面也学了法学,今年刚博士毕业,月底就要拿到博士学位证书了。”
“当年一部《鉴证实录》,让我闺蜜有了做法医的志愿,如今她已经是一名10年警龄的法医,三年前开始带徒弟,她很努力。”
“喜欢聂宝言,当了法医,现在已经工作六年啦!”
在影视剧里,一个虚构的女性人物形象,一群独立飒爽,有理想有追求的女性群像,能让那么多女孩得到鼓舞,看到方向,这在当时非常少见。
她们给当时的小女孩塑造了一个认知:职场就是这样的,职业女性就是这样的。
如同B站up主@Fa少女 做的港剧女主视频集锦里说的那样:
“那些陪我们长大的女人,没有一个是傻白甜。”
所以为什么说:港风的“形”易模仿,它的“神”却无法轻易复制。
同样,学会港风仿妆的人很多,但能领悟“港女精神”的人很少。
港女,以前在香港并不是一个好词儿,它用来形容一个女孩自恋,精明,世故,拜金。
但在内地,“港女精神”逐渐演化成偏向褒义的代名词:讲义气,肯拼搏,咬定青山不放松,扑街一百次都咬着牙,拍拍脚下泥泞,站起来的坚韧和决心。
如同《陀枪师姐》的主题曲《女人本色》中唱的:
不必装蠢做女人不应甘心去作花樽
把握青春齐踢走保守理论
定以实力做到A级水准不会靠姿色
娇娇滴滴男士会看低这角色
请抛开小姐的娇态决意抗拒把姿色拍卖
告诉你女人永不说败
不修饰显真的本性
不必虚惊先生请冷静
告诉你
女人已起革命LET‘S DO IT
泛滥的工业糖精剧场,
岌岌可危的女性价值观。
我们不妨把时间倒推,看看20~30年前的港剧女主角都在倡导什么样的价值观?
1998年播出的《陀枪师姐》,讲述的是被安排打酱油的女片警和女文职,如何力争上游,做到业内最佳的典范:
2006年的《大舞黄沙》有这样一个片段:
它阐述了男权对好女人要“忠贞、纯洁、干净”的洗脑,奉劝那些信了这腐朽观念的女性要敢于反抗,砸碎这些精神上的道德牌坊。
还是《大舞黄沙》,它以女性角色的人物经历,让大家知道不认命,不认栽的重要意义。
不是作为女人要努力,而是作为一个独立“人”的锐意进取。女人,首先是“人”,然后才有生而为“女”的性别特质。
女性在同等艰难的谋生存条件中,不仅没有豁免权,反而要面临更多艰险。
解决的方法无他:咬紧牙关,顶硬上,笃信我命由我不由天!
作为一个普通观众,在不谙世事的时候有机会看到这种精华剧目,“独立自强”在不经意的时候早已写入潜意识,这是何等的幸运。
但在觉得庆幸的同时,想到这一代的小女生只能抱着工业糖精的爱情剧嗑生嗑死,难免又替她们感到可惜。
这一代的小女生不是没有“职业剧”可看。相反,在过去的几年里,大量各式各样的职业剧轮番贩卖。
外包装还是那个外包装,但内核已经不是同一套内核了。
医生、律师、公关、翻译、互联网、房地产……打着各种名头的所谓职场剧,最后都变成悬浮虚假且空洞的爱情剧。
描绘公关行业的《完美公关》
职业只是点缀;秀时装,秀和男一男二千回百转的爱情才是重点。
俊男美女们穿着高级定制,背着行业台词强拗专业,出入在A级写字楼,打工仔回家住着比样板房还要豪华的出租屋。
描绘房产行业《我的真朋友》
而市面上所谓的大女主题材泛滥,归根结底都只不过是包裹在“大女主”的糖衣之下,全员都在谈恋爱,女主角喊喊独立口号,等待男一男二男三救赎,将这世上最昂贵的权力和江山拱手相让的……
玛丽苏+恋爱脑“内核”。
刚被抛弃又有霸总护航的《我的前半生》
这一堆“挂羊头卖狗肉”的伪·大女主剧,
不仅没有尊重我们的眼睛,更是羞辱了观众的智商。
女主角的形象不是靠CEO、知名专家、业内top 1 的名头堆砌起来的;她们的威信也不是穿得光鲜亮丽,在一圈下属面前冷脸怒斥,大动肝火就能树立的;更不靠张嘴口嗨,喊出一连串看似大女主的独立宣言就完成任务。
新版《粉红女郎》装腔作势的“男人婆”
港剧女主角的职业信仰,是在一次又一次的案件和考验中用行动验证;在一次又一次真实的冲突里,坚持自我;甚至在需要冒着生命危险的重大关头,依然恪尽职守。
唯有如此,作为观众我们才能信赖这个角色,才能感觉到她对职业的热爱和忠诚。
大女主的生活里当然也有娱乐,爱情和享受,但之所以能称之为“职场剧”,那么必然处处彰显着对职业的坚持:
“我的工作是尽量还原真相,而不是指控任何人。”
“我管你是谁,只要你犯了法,一定要接受法律的制裁。”
“天网恢恢,为了社会公义,要将真正有罪的人绳之于法。”
甚至,港剧女主角不需要有多高的头衔,她们可能只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小片警,一个中年失婚带娃的落魄文职——
但这从来无损她们身上为了自己努力,为了职业理想拼搏的光芒。
1990s的港剧里呈现出来的价值观,放在2021年不仅没有过时,甚至是值得被夸上热搜的程度。
可见这将近30年里我们的价值观emmm……并没有多少长进。
纵观近几年的热门影视剧,被吹捧上神坛的顶流和明星拍出来的影视作品到底是什么质量,观众心里都有数。
追星女孩大多是十几岁的初中生,耳濡目染地在这种由她们的爱豆精心炮制的“伪·大女主剧”中成长起来,她们又将得到什么样的价值观和婚恋观?
根据调查,95后年轻女孩愈发向往全职太太生活,逆时代潮流地笃定“干得好不如嫁得好”。
我甚至多次在某红书等APP上,看到许多伸手问丈夫要钱的家庭主妇,大放厥词认定自己不用工作是人生赢家。
甚至将那些奉劝她独立自主的女性诋毁为“劳碌命”、“没老公疼”、“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把被一个好男人豢养在家庭里,当一只笼子里的金丝雀……视作人生追求。
我国向来引以为荣的“女性就业率世界排名第一”数据,也在过去的10年来有了断崖式的下降。
从10年前75%+的妇女就业率,到如今10年后跌到仅有60%,即便暂时还能保持女性就业率第一,但按照整个下滑的曲线预估,这种“妇女能顶半边天”的优势将不再。
时代的发展一定是会保持向前的吗?
残酷现实告诉大家:未必。
1990s的港剧在呼吁“不必装蠢,做女人不应甘心去作花樽。以实力做到A级水准,不会靠姿色。”
2020s的年轻女孩在鉴婊、鉴鸡,四处出警看哪个女生的jk裙子短了,在骂女网红无缝链接换了男朋友;在嚷嚷着女权要支持“女人有回家当家庭主妇的自由”。
回家当家庭主妇的自由……这话简直让人发笑。
没过见有女人争取戴头巾的自由、裹脚的自由、同工不同酬的自由……的吧?因为大家都深知这是剥削,歧视,矮化女性的代名词。
女性被关在家里已经几千年了,是最近不到百年才获得了参与社会竞争,获得劳动报酬的权利。
如今谈及放弃参与社会竞争,回家照顾老公,养育孩子,反而成为许多女性求之不得的“自由”?
堕落的自由,不是自由,更无须别人来替你争取。
能够感知水温已经在变热,早早蹦跶起来呼喊的女性,被打上了“极端”、“偏激”、“女拳”的帽子,其他温水里的青蛙,依然沉溺在岁月静好,有人养我的虚幻梦境中。
女性楷模的意义:
仰慕她,靠近她,成为她。
从港剧里女主角的言谈举止和职业精神,能够影响一代女孩这个事情,我们能侧面从中意识到:不论是电视剧/漫画里的虚构人物,还是现实生活中真切存在过的女性榜样,这些女性楷模的存在是有力量的——
它能真真切切地影响一个人的观念,改变一个人的命运。
我的楷模:美国第二位入主最高法院的女性大法官:金斯伯格(RBG),用她极具反叛意识的传奇一生,改写了无数歧视女性的法律条例,给后世的年轻女性树立了榜样。
数以万计的女孩因为了解她的事迹,因此决定投身法律界,为了改善女性生存困境而长久努力。
而我作为一个法律小白,能做的其实不多。唯有握紧手中的笔杆,敲击键盘,一次又一次地发出可能微不足道的主张。
除此以外,还有太多值得敬仰的女前辈——
放弃高额报酬,投身公益:利用法律专业,无偿替被家暴的农村妇女、被性侵幼女维护权益的郭建梅女律师;
放弃个人生活,投身教育:奔走多年筹建中国第一所免费女子高中,让将近2000个因为重男轻女和贫穷就被剥夺读书机会的山区女孩重返校园的张桂梅女校长。
还有她们:奋战在抗疫前线的2/3女性医护;为国争光的女排运动员;在中美对弈上冷静自持的女翻译官;航天载人飞船的女总设计师……
各行各业的杰出女性都在用自己的能力,来让社会变得更好一些。
哪怕不讲这些远在天边的,闪烁但遥远的星星。
我们依然可以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窥见强大的女性榜样:她们可能就是你的母亲,你的某个女性亲属,你的女上司……甚至是你自己。
我依然坚信,也想强调一点:女性的力量是要靠传承的。
如同递过接力棒一般,从上一代女性的手中,将对世界的见解,对人生的思考,对不同价值的衡量与取舍……一代又一代地传给下一代女性。
都说“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我们这一代人在尽情享用上一代女性前辈为我们挣下的平等自由的时候,不妨多想一步:我们能给下一代女孩儿留下什么?
如今三胎放开,越来越多的公司和企业因为忌惮育龄期女性一轮又一轮的生育哺乳周期,而更谨慎地招聘女性。
职场的大门正在向女性慢慢合拢,在平等的空谈之外,歧视正在看不见的利弊权衡中悄然发生:
苦活累活做得多,但晋升、出镜、颁奖的时候被迫隐身。
扪心自问,如果我们这一代人得过且过,都争取“贪/懒/馋/回家当家庭主妇/逃避社会竞争的自由”。
那当未来的女孩想要有所作为的时候,她们的自由,又该由谁来争取呢?
我们这一代女人要有点责任心,要将前辈移交给我们的火种,继续传承下去:
在职场上发光发热,既要努力也争功名;在政/商界大展拳脚,争取站到足够高的位置。证明给后来的女孩看,女性到底有多少种可能性。
同时警惕千百年来“雌竟”和“宫斗”的思维惯性,努力提携女性后辈,girls help girls,拉其他女性一把,让更多女性摆脱精神上的牌坊和经济上的捉襟见肘,重新夺回自己命运的方向盘。
唯有这样,才有可能真正改善女性的整体生存环境。
声明
“伊人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本站亦不为其版权负责。如存在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的内容,请联系我们,本网站将立即予以删除!
俗话说的好: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 <详情>
曾在网上看见过一个投票,评选出#你最... <详情>
沈月双马尾拍校园风写真笑容灿烂 贝雷...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