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人网首页 时尚聚合 网站地图

伊人网 > 风尚 > 趋势直击 > 正文

死亡的诗意:维多利亚时期丧服

时间:2017-02-17来源:未知
分享到:

服装一直折射着人类社会历史与文明的进程。好比本意祭悼逝者的葬礼,却因为对生者着装的种种规定,构成了独一无二的丧服文化。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服装学院的最新展览“Death Becomes Her:A Century of Mourning Attire”,将通过展出看似平淡的十九世纪维多利亚时期丧服,进而讨论这一传统习俗背后的文化背景和对女性无处不在的限制歧视。(转载于VOGUE时尚网)

死亡的诗意:维多利亚时期丧服

“黑色阿斯科特”(The “Black Ascot”),1910年

Courtesy of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Getty Images

备注:英国皇家阿斯科特赛马会(Royal Ascot)是夏季里最盛大的社交节日。这项由安妮女王设立于1711年的赛事,已有300年历史,并一直保有“全世界最豪华、最奢侈赛事”的圣名。1910年的英国皇家马会,被称为“黑色阿斯科特”(Black Ascot),是时尚史上著名的“黑色事件”。是年5月,英王爱德华七世逝世,为表哀思,来到阿斯科特的人,均一袭黑色。

时装评论家Suzy Menkes曾经在文章中写到:“我们这些时尚爱好者当年会穿着Comme des Garçons或Yohji Yamamoto的黑色时装,在市区哪座废弃的建筑物旁聚集等待着时装秀开场。而过往的行人看到我们总会满怀关切和好奇地交换着眼光:‘这到底是谁的葬礼?’”

Comme des Garçons和Yohji Yamamoto的设计哪怕再先锋时髦,也很难一下子抹去人们传统印象里“全黑着装等同于丧服”的固有印象。毕竟从六世纪左右,天主教会将黑色纳为教徒葬礼服饰指定颜色那刻起,到十九世纪末期丧服文化的鼎盛时期,这一传统已经走过了近千年。

死亡的诗意:维多利亚时期丧服

丝质丧服套装,1870-1872年。

©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by Karin Willis

而从2014年十月二十一日起举行的“Death Becomes Her:A Century of Mourning Attire”展览,则给了人们一窥往日丧服文化的好机会。展览将展出十九世纪到二十世纪初这段时间内,三十余件服丧时所需的服装和配饰。它们可能看起来都与同期其余的流行服饰没有太大的差别,只不过多了隐去着装者面孔的薄纱,以及几乎都是令人感到压抑的黑色。

“Harold Koda(服装学院院长兼主策展人)一直想要策划一场关于十九世纪时期,服装轮廓鲜明变化的展览。而同一时期鼎盛的丧服文化,则是几乎全部以黑色的面貌出现在公众前的,这就方便了我们把视线全部转移到服装的廓形上。”联合策展人Jessica Regan向我们解释此次展览举行的缘由。因此实际上我们可以说,丧服实际上即是另染了色的日常着装。

死亡的诗意:维多利亚时期丧服

晚礼服,1861年

©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by Karin Willis

严苛的服丧着装限定如今已经离我们远去,因此观众们可能很难理解丧服曾几何时的意义深重。但由于早年间医疗条件缺乏,民众死亡率较高,丧服的确是人们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就连当时的很多时尚杂志,大部分的篇幅也都是在不断教育女性们服丧时应该怎么穿着才能得体。然而丧服的意义又远不止于廓型面料这些简单的美学层面,它背后隐藏的是特定的社会秩序和介于性别不同而产生的区分对待。

最早,是皇室宫廷和教会统治者们对丧服做出的种种限定,针对的人群也都是资本雄厚,社会地位崇高的上流社会人士。而到了十九世纪时,得力于航海技术的成熟和贸易的不断发展,这一时期涌现了大量家境富有的中产阶级人士。这些富裕人家虽然财富逼人,但却是因为社会地位不足而受到轻视。因此他们常常会动用惊人财力来从各个方面进行弥补。豪华浮夸的丧服也自然成为了他们的模仿重点,进而被不断推向高潮。“十九世纪五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期间,服丧着装几乎是成了没人敢抗议的‘邪典(cult)’一般。它就像是‘皇帝的新装’的故事——人人都知道这一切没有太大意义,但没有人敢站出来大声反对。”在学者Lou Taylor的经典著作《Mourning Dress:A Costume and Social History》中,作者这样总结道十九世纪时丧服的价值内涵。

死亡的诗意:维多利亚时期丧服

丧服裙装,1902-1904年

©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by Karin Willis

但另一方面,丧服也的确对现代服装产业产生了深远影响。民众对于丧服的高需求帮助推动了百货商店的诞生、服饰工业化生产的进程等。对于时尚产业,不少设计师也是从丧服中获得了灵感:Gabrielle Chanel的小黑裙便是最经典的一例(传言称Chanel的这件设计正是为了不幸去世的情人而创作的)。充满浪漫和禁欲气息的哥特风格同样有着大量传统丧服的元素;而孤寂的寡妇形象也曾在Alexander McQueen、Gareth Pugh等爱好戏剧化风格的设计师作品中出现过。不少当今的服装收藏家或者博物馆服装管理员等,也是从中受益匪浅——正因为往日的人们很多需要整日穿着丧服,他们其余的日常着装被一直冷落保留在衣橱中,因此最终得以完整存留直至今世。

死亡的诗意:维多利亚时期丧服

丧服裙装细节,1902-1904年

©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by Karin Willis

历史上的确有不少专门以丧服示人的人物。最著名的莫过于为亡夫服丧近半世纪的维多利亚女王了。女王在丈夫阿尔伯特亲王去世后,几乎是完全放弃了以往的日常着装,改以漆黑的丧服示人。这段史上最出名的服丧之举甚至持续了长达了四十年之久。在起初的头五年里,女王甚至也是完全没有在公众面前露过面,直到自己女儿出嫁时,才被迫同意出席婚礼。但即使是这样,她也依旧是头戴面罩,身披一层又一层的黑纱把自己包裹得严严实实,成为了本应欢乐的婚礼现场上另类的风景。

现代人都知道出席葬礼要穿戴低调的黑色。那为什么这样一种颜色会被赋予如此的象征含义?“大约从十四世纪起,黑色在欧洲社会便是被视为等同于死亡和葬礼。至于为什么会是这样,除了宗教上的影响外,还有一种解释是因为黑暗能够吞灭光亮,正如同死亡会剥夺人们生命一般,”Jessica Regan解释道,“当然在其余的文明里,服丧着装还有其他的颜色选择,比如白色或者灰色等。但黑色几乎却是每一种文明都会不约而同选择的服丧色彩。”

在童话《绿野仙踪》的结尾处,小女孩Dorothy跟好女巫讲到,自己必须要赶快回到家里,因为“亨利叔叔和安阿姨可付不起为我服丧的钱”。丧服本应是简洁低调,但富贵人家是不会放弃任何一个展示自己财富的机会的。即使是充满哀伤的丧服,也要被他们用各种繁琐的装饰要求,来不断推高其在市场上的价格和地位。

死亡的诗意:维多利亚时期丧服

法国设计师Henriette Favre 设计的晚礼服,1902年

©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在前期准备时我们就发现了很多这方面的例子。比如美国南北战争时期,一名卡罗莱纳州的女子就曾花了五百美元(大约相当于今天的九千五百美金)来购置为婆婆去世准备的丧服。即使考虑到战争时期物价上涨的因素,这依旧是一个惊人的数字。”Jessica Regan介绍到。女性的丧服反映了她家族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实力。原本是为了悼念死者的服丧着装,实际上都是穿着给生者们品头论足的。

因此,丧服自然不是经济实力有限的普通民众们的选择。很多寻常人家经常是把平日里的着装拿来自己动手染黑,作为廉价版的丧服进行穿戴。为了保证服装款式不一味地重样,这些人家还常常在服装的下摆、袖口等处接上一层又一层的饰边(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如今留存下来的丧服会有较为夸张的轮廓比例)。“当然很多贵族们的丧服都是一次性的,穿过一次后就会被拿到商店里变卖掉。因此很多经济实力有限的人也常常是去购买二手的丧服来穿。”Jessica Regan透露道。

服丧的时间长短与生者和死者之间的关系亲疏程度相关,但也深受着装者性别地位的影响。显然丧夫的寡妇们最需要长时间把自己裹在一层又一层的黑纱和毛织长裙里。在后续的不同阶段中,寡妇们还要陆续换上由丝等其余材质制成的不同丧服款式,颜色也是由黑色逐渐过渡到褐色、灰色等等,方便人们一眼看出着装者的悲伤程度。人们习惯认为寡妇们是不具备在社会上发声的权利的(因为当时大部分的已婚妇女并没有自己的工作。丈夫的去世意味着自己的附属依靠彻底瓦解,因此只能被社会淘汰),丧服便自然成为了代替她们表达自我的工具:人们远远瞥见一身黑色和罩着面纱的寡妇,就知道了她正处于服丧的哪个阶段,同情心也会不言而喻地产生。

失去丈夫的寡妇当然值得同情。在维多利亚时期一旦妇女成为了寡妇,那几乎是注定了她的个人生活将迎来终结:她不仅需要长期整日穿着暗淡的丧服,避免在公开社交场合上露面,也难以再找到重新嫁人的机会。而其余女性的地位也都是大致如此:母亲们甚至需要为出嫁的女儿的婆家丧事穿戴丧服;新迎娶的妻子也应为丈夫前妻父母的去世进行服丧。

然而鳏夫们的日子却要好过得多。失去妻子的男士们并不需要经历这么繁复的步骤过程:愿为亡妻服丧的确是能塑造好丈夫的形象,但很多情况下,大部分男士只需要在手臂上缠上一块黑布,或者在帽子上缝一块黑色装饰物就好了。并且只要自己愿意,哪怕男子还是正在为亡妻服丧,他们也照样可以随时迎娶下一任妻子,然后叫新的妻子帮助自己完成“悼念”前妻的任务与工作。

2014秋冬趋势 格子的6种选择

晚礼服,1902年

既然服丧着装被人们如此看重,因此要是穿错了相应的款式,着装者自然也会受到来自社会各方面的指责。如果女性在服丧期间着装不得体,或者穿着丧服的时长累计不足,不止她本人,就连整个家族都会因此而蒙羞。另一方面,尽管丧服同社会流行的日常着装有着异曲同工之处,但如果丧服显得过于隆重或时髦,同样也会引来态度不尊的批评。

随着时间的不断推进,丧服着装礼数也演变地越来越复杂。不断攀升的财力和人力成本,不具实际意义的道德压迫,终于将有着近千年历史养成的西式丧服带向了死胡同。第一次世界大战成为了丧服逐渐走向衰落的诱因和标志之一。战争的爆发使得死亡人数在短期内呈爆发式的增长,面对如此迎面而来的巨大痛楚,再简单靠着衣装来传递哀思已经不再足够。而进入二十世纪后,女性的社会地位也在不断攀升。随着更多的女性步入到工作岗位上,妇女投票权合法化等社会事件的发生,失去丈夫亲人的女人们也再不需要通过腐朽的丧服来为自己套上道德枷锁。“就像是现代社会出席葬礼时,你既可以从头到脚都穿黑色,但选择平日的商务着装也并不为错。”Jessica Regan总结道。这无疑是一个福音。

甚至在电视剧《欲望都市》的某集中,女主角和朋友为了某位时装设计师的葬礼精心挑选了低调朴素的全黑着装,结果其余的来宾竟都是穿着死者五颜六色的时装设计系列前来吊唁。显然爱美的炫耀之心盖过了陈腐的日常习俗。但与其说这是传统礼节的不复存在,倒不妨看成是长久压抑下的逆流颠覆。

“Death Becomes Her:A Century of Mourning Attire”展览将从2014年十月二十一日,一直持续到2015年二月一日,在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展出。

2014秋冬趋势 格子的6种选择

晚礼服,1902年

既然服丧着装被人们如此看重,因此要是穿错了相应的款式,着装者自然也会受到来自社会各方面的指责。如果女性在服丧期间着装不得体,或者穿着丧服的时长累计不足,不止她本人,就连整个家族都会因此而蒙羞。另一方面,尽管丧服同社会流行的日常着装有着异曲同工之处,但如果丧服显得过于隆重或时髦,同样也会引来态度不尊的批评。

随着时间的不断推进,丧服着装礼数也演变地越来越复杂。不断攀升的财力和人力成本,不具实际意义的道德压迫,终于将有着近千年历史养成的西式丧服带向了死胡同。第一次世界大战成为了丧服逐渐走向衰落的诱因和标志之一。战争的爆发使得死亡人数在短期内呈爆发式的增长,面对如此迎面而来的巨大痛楚,再简单靠着衣装来传递哀思已经不再足够。而进入二十世纪后,女性的社会地位也在不断攀升。随着更多的女性步入到工作岗位上,妇女投票权合法化等社会事件的发生,失去丈夫亲人的女人们也再不需要通过腐朽的丧服来为自己套上道德枷锁。“就像是现代社会出席葬礼时,你既可以从头到脚都穿黑色,但选择平日的商务着装也并不为错。”Jessica Regan总结道。这无疑是一个福音。

甚至在电视剧《欲望都市》的某集中,女主角和朋友为了某位时装设计师的葬礼精心挑选了低调朴素的全黑着装,结果其余的来宾竟都是穿着死者五颜六色的时装设计系列前来吊唁。显然爱美的炫耀之心盖过了陈腐的日常习俗。但与其说这是传统礼节的不复存在,倒不妨看成是长久压抑下的逆流颠覆。

“Death Becomes Her:A Century of Mourning Attire”展览将从2014年十月二十一日,一直持续到2015年二月一日,在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展出。

热点阅读

热门频道

时 装 美 容 乐 活 潮 物

精彩推荐

热点排行

热门标签